管鑫Sam谈听译:从应对考试到听懂脱口秀 (上)
英语课
管鑫Sam谈听译:从应对考试到听懂脱口秀 (上)
【编者按】脱口秀听译大神管鑫Sam的吐血经验谈,足足的干货,分享予你~~~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常年听译并在微博分享美国脱口秀、英国议会辩论等各类节目,不过准备练听力应试的朋友可能又可能会担心… “会不会你只是擅长应用,不擅长考试呢?”对外语来说,真正善于应用的,不可能不擅长考试。凡是“善用不善考”的,大多其实也没那么“善用”就是了。
在读大学时和后来其他渠道参加的各类外语考试(包括八级、雅思等)中,我听力项目从来就是满分。当然,这么说下去明显有穷显摆拉仇恨的嫌疑。但其实并不是,听力考满分只是想说真善用的人,善考是太轻松的事,不值得夸耀。
一方面听力部分的素材绝对难度在各类考试中都是明显低于阅读的素材绝对难度的,另一方面,我是想用实例告诉你,所谓“听的差不多懂了,就是答不对”这种说法根本就是荒谬的,真都能听懂就该是满分,只要不是满分就一定是有没懂或没完全理解的地方,一定要坦然面对,不能找借口。
听力考试后最自欺欺人的表达:“我明明听懂了,就是没反应上来…本来这句听得很懂,可没来得及听下句…还没来得及看选项是什么,光想着听题了…还没等选完,下道题又开始了…其实我大部分听得懂…”这些人往往有意或无意忽略了一个事实,听力的能力包括外语声音信息的载入、提取、存储、解析、判断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同时在兼用视觉等其他感官时听力的独立运作,总不能你一要听东西就要盘腿而坐双手合十两目紧闭进入“入定”状态,然后才能“听”吧!
无论什么方法,没有最初自己的自我冼脑,自我激励,自我督促的过程,都是白搭,所以我要首先说说听力对外语综合水平提升到底多关键。那么,具体说来,听译有哪些“心法”与实操注意事项呢?
我们知道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表达与沟通,这就使得我们学习语言必须注意“输入”和“输出”这两条线。阅读—写作,听力—口语,是两根特别明显的线索,互为“出入”,是外语学习的“任督二脉”。可惜的是,大部分中国学生这两组关系里四个头往往只重一个:阅读往往是大家的强项,剩下的三个头都不是很行,或者很不行。另外三个头中写作听力口语,无论从实践和考试方面,大部分人都是写作的得分率更高一些(初级考试未必),那其实就是因为,写作的“输入端”,也就是阅读的积累的积极作用。换言之,练好听力对于口语,练好口语对于听力,都有着极其强大的促进作用,而只有这条线被激活了,你的语言才能活,你才听得懂,说得出,才摆脱了“聋哑”这个可悲可叹可哀可怜的标签。
有的人可能觉得,考试里我的听力和阅读扣分率差不多呀,千万不要忘了前面提到过:听力素材的“绝对难度”和阅读素材的“绝对难度”要差多少个等级啊!把听力原文给你印在卷上当阅读题来做的话,恐怕跟白给分也差不多了。
所以在常规考试情况下,听力和阅读部分扣分差不多已经是差很多了,如果不是差不多,问题就更严峻了。
补充一句,刚才我说的是两条输出输入的线(听-说,读-写),其实到了高级阶段,这两条线的界限会模糊直至消失,到那时,就真的是,听 如同 读 一样,同作为语言的输入端,可以起到等同的获取信息和提高语言内在的作用,那么语言就会有机地运转起来。但大部分同学,此时应该还是泾渭分明的两条线。
(一)泛听的重要性与局限性
首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而且这个概念不能流于“知道”,必须理解。那就是“精听”和“泛听”。二者各有各的功效,互相不可替代,应当互相补充。
练听力的误区之一就是以为练了“泛听”就是练了听力:如果你以为插着耳机到处横晃,拎着广播园中遛鸟,对着屏幕一顿傻笑就是练了听力了,那么我告诉你,你的听力没有特别实质的进展是有原因的。
我要说,泛听很重要,且形式不拘一格。泛听的意义在于压力小,好承受,范围广,不干涩,同时散步吃饭慢跑啥也不耽误,这都是真的,是它的积极意义。
也就是说,插着耳机漫无目的地听,就是泛听,没有要求自己将听出来的内容以要点的方式,用脑或笔记等介质存储、整理、处理,就是泛听。泛听有许多积极意义,不可磨灭。
首先,就是对语音语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一点,对口语的语音语调会有一定帮助,虽然,它对口语的影响是慢性的、隐性的,总之还是有一点点作用的(但作用不大,口语的纠音不可能单纯通过听的潜移默化来解决,举例:很多老干部用心地看了一辈子的新闻联播,这对提高他们自己的母语标准度都仍然是爱莫能助…..);对于耳朵(或者应该说,是习惯了汉语节奏的听觉神经、习惯了汉语逻辑的大脑处理听觉信息的部分)对外语的敏感度和对处理外语信息时大脑的耐劳性都有很大帮助。你不觉得听同样时间的汉语要比听同样时间的外语轻松得多吗,一方面是因为全听得懂所以不累,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你的脑已经习惯了汉语的方式,运作起来驾轻就熟,但外语的语音节奏、语法逻辑、甚至信息排列顺序、强调的重点等等都会和汉语有很大区别,大脑要适应这些,许多人忽略了,这也是需要锻炼的。
就好像练惯了长跑的人,绐他换一个同等强度的其他锻炼形式(注意同等强度甚至略低),最初一定会觉得新的方式更累且在疲劳点时有看不到尽头的绝望,外语听力练习道理上是类似的。
所以你会发现,即使有些时候你能听懂,但大脑“跟不上流(四声)”,等你把这句话“听懂了”的信息处理完了,下一句都说一半了,于是……听力部分别出现了许多所谓“遗憾”的结果,像什么“我明明听懂了,就是没反应上来…本来这句听得很懂,可没来得及听下句…还没来得及看选项是什么,光想着听题了…还没等选完,下道题又开始了…其实我大部分听得懂…”等等,这些都不是意外,都不是巧合,都不是偶然,是没有练到家的必然结果。而这些,正是通过泛听可以帮助解决的问题。
(二)精听的素材与实操
泛听并不是万能的,在没有充分和必要的精听为主导的前提下,甚至往往是近乎徒劳的。这就好比给你一盘鸟叫的磁带,让你听一年你也翻译不出来鸟语的道理一样。精听是真实的,踏实的,扎实的,务实的。
泛听的材料可以不拘一格(新闻广播、影视剧啦…),但精听开练之前,却必须要选择适合自己水准的,否则便没有了意义。而“适合自己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不太好推荐的,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千差万别,擅长的方向也不一样,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水平来决定适合自己的素材。举个例子,以中档水平渴望提高的童鞋的来说,最好的材料应该是:语速适中的野生材料(所谓“野生材料”就是指,最好不是像考试真题那样,由“圈养”外教及其做作地朗读,而其目的是以让听者听清听懂为目的的材料),因为作为中档水平,如果始终练习“圈养”素材,就会在每次刚刚提起点自信时,一遇到“野生素材”时碰一鼻子灰,跨不过这道坎儿,可能就永远停留在中档水平,考试中听力甚至可以拿高分,但看到比较地道的素材时,就哪疼哪知道了。
当然难度需要控制。这个东西就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标准了,大概最佳的感觉是,“比你现在能完美达成的任务难度略高,翘翘脚,勉强触碰,说够得着吧,又抓不住”这样水平的素材,判定方式:音/视频素材“初听”时,即有80%左右内容能听懂,感觉要是听写的话,起码能写出清晰的大纲,这样的素材,就可以作为你的精听素材了。精听音频以3~5分钟为佳,高手可加长,低手可缩短,你书写的速度一定慢于音频,所以不必竞速记笔记,第一遍大概写下一部分词句,然后一遍一遍补全,第三边开始可以反复暂停。毕竟这音频并不是有的考试的听力部分专设的听写题,那种题已经慢到有时间让你写了。你又不是在练速记和同传,不必纠结在这件事上。
假如你是准高手,新闻听力乃至影片台词,都可以作为听写的素材,只有听出来写出来,或以类似的方式落定,才叫真正意义上的精听,所以精听很少有人能坚持连续作业四十分钟以上的,中间必须间隔和休息。
其实精听也分等级和方式,常用的分为以下几种:
1.“严格听写”,顾名思义,要做严格听写,素材本身最好有现成的文稿,比如总统讲话、竞选辩论什么的,或者是配有文本的新闻,反复听写,一遍一遍直至认为已经不是听的问题了,而确实是地名人名或生词、生僻词等造成听不出,再开始对照文稿!千万别听写第一遍成稿就对照文本!一定要在自我认定,已经“与听无关了,只是真的不会”为止。然后对照文稿,如果对照后发现确实是生词问题,字典+笔记处理。如果发现,根本就是你已经会的词,单纯是没听出来,那么这就是另一种问题了,请反复仿照音频中的声音模仿,当成声音去模仿,不要当成单词,因为当你带着自己的“经验”去读这个词,你会被自己的发音习惯蒙蔽,这也会连累你的听力,忘掉它是一个词,它就是一个声音,反复模仿。然后通读,把逻辑捋顺,再听几次全文,保证自己在遇到同样的情况可以顺利过关。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前面我们是分两种情况讨论的,稍后还在后面讲各类字幕(中字/英字/双语字幕)视频英美剧到底如何应用的问题还会再举到这个例子。
2.“要点听写”,将所听内容的每句话的核心内容听写(这也是口译的基础练习);进行要点听写看似没有严格听写的强度大,实际上要看你如何操作了,要点听写旨在锻炼信息及逻辑重点的提取和存储,在摘录重点的同时耳朵还要听,也是在练同步的能力,很多中、初级水平的童鞋在接触外语时器官同步共用的能力比较差,还总纳闷为什么答听力题自己跟不上,从来也没有过这样的锻练,那么除个别天赋超群的人又或者是题不争气太简单的情况,当然会有答题无力的时候啊。
3.“要点复述”,这种练法最好不记笔记,在听完某段录音后,迅速暂停听力,并复述之前1-3分钟的录音的大概内容。注意:一,复述内容时间可以通过练习逐渐加长,充分锻炼外语信息存储和提取的能力和速度,这点对考试和口语实用以及口译都是很重要的练习;二,可以采用外语和母语两种方式的复述,外语复述可以练信息的存储与提取,顺道练练口语,母语复述可以练信息存储后在转化成母语的脱口速度,这两种在初级阶段肯定是母语复述更简单,高级阶段则恰恰相反,当然跟信息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了。
假如你是中级和初级选手,在语料的选择上可以在难度、长度等方面适当降低,但操做方法却是一致的。很多人以为练听力就是练“听”,所以语言始终运转不起来,信息processing的速度始终是慢,一味的练“听”而没有落地手段,始终是感觉不踏实的。
怎么样,按照这个标准,你真的练过听力吗?
(三)进阶
到达一定程度需要精进之时,就可以通过去听原版小说的朗读版(这里指的是未经删减简化的原版小说,而且是读给本国人听的,不是中国出版社找人念的,也就是我常说的,“野生”)或者《经济学人》杂志配套的有声版音频来贯通。因为未简化的原版小说和《经济学人》的有声版等类似素材,作为外语的语料来说,其与我们能接触到的阅读语料在“绝对难度”上是完全等同的。因为它们本身从源头上讲,首先就是先有的文本。要做到听这样的东西无障碍,除了能听懂,还要能理解透,除了能理解透,还要能跟得上才行,这就需要之前提到的两条线(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的存取语言信息的能力相当,这些成果都是一定一定是【在拥有大量的阅读量和阅读理解力的基础】上再通过听力逐渐精进才实现的,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听力进入高级修炼阶段,就远不仅仅是“听”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听力—口语”这一条线的问题,而是调动大量另一条线中阅读输入端的大量积累、体验、贯通来实现。这些都是本人做过的事情,是经验,不是遐想。所以我行你当然就行。只要你肯坚持做,你就也能做到。
此外,精听与泛听的比例怎样比较科学呢?原则上以外语为专业的主业者,泛听是每日必做之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初练时最少最少30分钟,进入高级阶段只要保持每天听听新闻等好习惯就可以了。至于精听,其实每周三次即可,如果强度比较大,建议通过降低强度保持频度,而不是牺牲了频度去维持强度,明白我的意思吧?一天背5个单词天天背的效果,要比一下背50个单词然后两个礼拜不看的效果要好不知道多少倍。学习的每个方面都是如此,听力也不例外。在临近大考时,就可以把真题作为精听素材,那个时候,好成绩只是副产品,而不再是你的追求了。
再补充一句看似废话的言语,贵在持之以恒,而不是一时热血。不管什么时候,到你脑子里浮现出“这几天老子拼了云云”,要小心!这并不是“豪气干云”的壮语,而是软弱和没有出息的表现,你大脑里的潜台词其实是:“辛苦这几天之后再说吧”。有本事你就说:老子这个学期要怎样怎样,这一学年要如何如何,然后请他人监督(当然许多人最后和那个见证人一起同流合污了)。真要立志,远大理想少不了,但太遥远;短期目标很实际但太短浅;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目标,每天做一点,你会发现:短期的目标没设就实现了,长期目标也离你越来越近了。
标签:
脱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