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2 作者:英语课 分类:英语笔译


英语课

   这里把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做个归纳,便于大家记忆和运用。


  一、词汇方面
  ㈠.词义选择
  大多数英语词汇是多义的,翻译时必须选择正确的词义。词义选择的方法有三:根据上下文和词的搭配选择、根据词类选择、根据专业选择。
  ㈡.词义转换
  在理解英文词汇的原始意义基础上,翻译时可根据汉语的习惯按引伸义译出;或用反义词语译出,即所谓的正文反译、反文正译。
  ㈢.词类转换
  英语中很多由动词转化而成的名词、以及动名词、非谓语动词等,汉译时可将它们转换成动词。
  ㈣.补词
  是指原文已有某种含义但未用词汇直接表达,译文中需将这些含义补充进去,这样才更通顺易读,如:英语中数词与名词之间没有量词,而译成汉语时可酌情增加。
  ㈤.省略
  是指原文中某些词在译文中省略不译,只要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如:上面讲的汉语“量词”,译成英语时则可以省略;又如:英语中大量使用物主代词而汉语中往往省略不用。
  ㈥.并列与重复
  英语在表达重复含义的并列结构中常采用共享、替代、转换等形式来避免重复,而汉语却常常有意重复表达以加强文字的力度,如:英语的物主代词替代前面的名词,短语动词只重复介词而省略主动词,汉译时可考虑重复表达。
  二、句子结构方面
  子结构方面的翻译技巧,主要有三种类型:语序类、组合类和转换类。
  ㈠.语序类
  1. 顺译法与逆译法
  第三书中讲句子顺序时谈到,英语时间状语可前可后。不仅如此英语在表达结果、条件、说明等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也很灵活,既可以先述也可以后述。而汉语表达往往是按时间或逻辑的顺序进行的,因此,顺译法也罢逆译法也罢,其实都是为了与汉语的习惯相一致。英语表达与汉语一致的就顺译,相反的则逆译。
  有时候顺译法与逆译法的差别,就象前面谈的正译与反译,依译者的爱好而定。
  2. 前置法
  英语中较短的限定性定语从句、表身份特征等的同位语在译成汉语时,往往可以提到先行词(中心词)的前面。
  3. 分起总叙与总起分叙
  长句子和句子嵌套现象在英语中比较普遍,这是因为英语的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虚词比较活跃、生成能力强,可构成并列句、复合句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
  嵌套罗列而成的英语长句确实给理解和翻译都带来了一定困难。但联想到第三书中介绍的逻辑语法分析方法却又令人思路豁然明亮。
  英语长句虽然长,但它既称为“句”,毕竟可以提炼成一个主干和由若干个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构成的说明部分。用“三秋树法则”可简化出这个主干。
  根据句子阐述的内容和汉语的思维习惯,采用分起总叙或总起分叙翻译法翻译即可。
  总起分叙,就是先把句子的主干译出,然后分别译出其它说明部分,即先归纳后叙述;分起总叙,就是先叙述后总结。
  4. 归纳法(综合法)
  对于个别英语语言呈跳跃性的长句、蒙太奇性的长句,译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理”,重新组合,体会“翻译是再创造”这句话的含义,归纳而成明明白白的佳译。
  ㈡.组合类
  1. 分句法
  有些句子由于“联系词”的联系,虽在形式上是一个句子,但句子许多成分的意义是独立的。将它们断开分成短句是完全可以的。断开的位置一般可选在这些联系词处。联系词通常由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独立副词、伴随动词等担任。
  2. 合句法
  形式上为两个句子或多个句子,但意思紧密相关,只要译文不显得冗长,是可以合译成一个句子的。如:同主语的简单句、并列句可合成一个句子的并列成分,较短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可由从句缩成主句的修饰成分。
  ㈢.转换类
  1. 句子成分的转换
  前面说到词类可以转译,句子成分在翻译时也可以转换。句子成分的转换主要是由译文里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改变了它们在原文里的语法关系引起的。
  2. 被动语态的转换
  一些被动语态句子可以按顺译法直译,但大多数被动语态的句子翻译时需要做一番转换才能使译文更加汉语化,这是汉语较少使用被动语态的缘故。
  被动语态的改译常有三种方法:①还原成主动句:将by后的动作发出者还原成主语;增加“人们”“我们”等原文省略的动作发出者还原成主动句。②构造成主动句:使用“把、由、使、让、给”等词译成主动句。③转化成自动句:通过选择汉语译文的动词,将原文动词的承受者(即主语)转变成汉语中那个动词动作的发出者(仍然做主语)。

标签: 翻译
学英语单词
alicyclic stem-nucleus
andre derains
antirobbery
aria da capo
articulated ventilation
bessel filters
black content
Boadella, Embalse de
byronism
cafe noir
coccidicolous
comrey
dekawatt
electrical locomotive
eye ya
feedback-induced intercavity noise
fez
flake salt
fuel-reprocessing plant
fundamental species
gaseous detector
Great Ragged I.
green crown budding
grummest
Gurmukhi
haranguer
heavy tail
heintzeite
ice crystal theory
insulation wax
insurable property
international chess
irregular heartbeat
jack lemmons
john von neumanns
kinetophones
Kirané
lead plummet
Lockett
look see through rose-coloured spectacles
Luschka's glands
modulator vacuum gauge
morristowns
mortariums
Naida
nanocontainment
nanoporosities
neutral mutation
nontraumatic rupture of bladder
not in a position to
nuclear-plant
occlusal anatomy
one-time use camera
optical tooling bar
out of position
pachymetry
Pari, Pulau
perishable product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plain pipet
Platberg
Platform Drilling Rig Insurance
plumbine
primary immune
progenity
pull-off plug
Puymorens, Col de
quasi-ergodic
rate distortion bound
Reciprocal LC
refeed
remote ram
restore file system resource
revoiced
rimples
scorne
Seabee
second to none
shihu mingmu pills
shuttle flying
signal lag
Simonsen phenomenon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sia)
special in carbide tipped
spread-spectrum technique
start a hare
stenhomalus cleroides
sterre
store image
storm-damaged
superimposed clause
syle
system advisory board
traffic dispersion
transformation loss
transmission array
treasure up
turbaries
urgent funds
Windows version
ziga
zone of capillarity